教学工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报告
2014-07-20 20:42:000
一、“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一) “思政课”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依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二OO五年三月二日所颁布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以下简称《05方案》),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为切实贯彻、落实该文件精神,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目的,要求以实际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单位——社科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全面探索,改革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在具体的教学任务中,依照国家教育部《05方案》,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社科部开设了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3、中国近观代史纲要(简称“纲要”);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经过对上述四门“思政课”进行详尽地分析,总体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四门课程在内容阐述方面,彼此间各有侧重点,且有着各自缜密的逻辑体系,但总体上都贯彻着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这一主线。
针对上述四门“思政课”各自的特点,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党委书记陆丹多次对社科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出指导性意见,为社科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陆丹书记认为,在具体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中,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原理”课程应当重点阐明马克思主义的两大核心精神——批判精神和实践精神;2、“概论”课程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理论线索,重点突出以“现代化”为学科背景知识的讲解;3、“基础”课程应该重点突出“依法治国,道德教化”的核心思想;4、“纲要”课程,应当遵循历史的史实,重点阐明在“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人民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愿望,历史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选择了社会主义。
根据国家教育部《05方案》,结合陆书记极具指导性的意见,我校社科部现暂分为两个课程组。第一课程组教学课程为:“基础”、 “原理”两大课程;第二课程组教学课程为:“纲要”、 “概论”两大课程。同时,也对四门“思政课”原有授课顺序进行了调整。根据学生在校四年——大一至大四的教学时间顺序,将四门“思政课”教学时间顺序相应调整如下:第一门课程为“基础”;第二门课程为“原理”;第三门课程为 “纲要”;第四门课程为“概论”。
从2006年以来我校“思政课”的教学实践来看,我校社科部现有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总体上能够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但也存在许多不与适应贯彻中央和学校提出的教学目标不相适应的地方,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是:
1、“思政课”的吸引力不够,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积极性和认同度不高。
2、“思政课”教学手段单一,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照本宣科”和“脱离教材”两种不良情况。
3、四门“思政课”课程内容存在部分重叠,造成教学资源浪费。
4、面对新时期的时代要求,亟待加入更多公民教育、人文启蒙等公共课教学内容。
(二)我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课程定位
1、巩固“思政课”作为党对大学生进行政治宣传和教育主渠道的地位
在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努力打造好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做好党的宣传员和吹鼓手,这是我校“思政课”课程定位的核心。
2、结合我校办学实际,兼顾承担“大学精神”教育的职能
我校的教育理念是“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的走向社会”,让学生在四年的大学教育中,逐步成长为独立成熟和理性的当代公民是这个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作为极少数面向所有专业学院共同开设的课程,“思政课”理当承担起这个职责。所谓“大学精神”教育,是面向高校所有各专业学生的人文启蒙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认为“大学精神”是一个以“启蒙”为核心,体现时代最高文化精神的独特意识形态,应该包括“理性精神、道德勇气和人文精神。”
“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启蒙”,主要内容包括:
(1)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让他们学会摒弃朴素常识、习惯观念、原始情感、个人好恶的干扰,客观、清醒、理性的思考问题。
(2)锻造学生的“道德勇气”,对于经过自己理性审阅而信以为真的信念的不懈坚持,培养其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
(3)注重“人文关怀”的熏陶。注重培养学生对自身以及人类存在价值和境遇的感知和关怀,培养其对自身和人类的尊严、价值和意义的追求、肯定及捍卫。
作为面向全校全体学生的公共课,“思政课”在做好党的政治宣传和教育工作的同时兼顾好对学生的“大学精神”启蒙教育,是我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对“思政课”课程定位的题中之义。
(三)我校“思政课”改革的指导思想
依照对上述四门“思政课”内在逻辑性的理解和其在高等教育中定位,我们发现,“思政课
”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其是党的政治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和严肃的政治导向性;另一方面,其又试图构建独立严谨的学科体系,依赖中立理性的学理阐述。我们要清醒认识“思政课”具有双重属性的课程特点,针对现实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集中力量推动我校“思政课”教学的规范化和学术化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所谓“规范化”,包括教学内容的规范化,教学形式的规范化,教师队伍的规范化和课程考核的规范化。“思政课”教学要牢牢抓住其作为党在高校进行理论宣传和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定位,保持绝对正确的政治立场,严肃维持教学中的政治纪律。对于四门“思政课”要形成统一规范的教学实施大纲,统一协调的教学进度,统一规范的课堂教学要求,坚决杜绝“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出现严重脱离教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式的散漫教学现象。所谓“学术化”,是指我们的“思政课”教学不能仅简单局限于现有教材内容,要深度发掘其背后的学科学理。要以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历史学等专业学科作为我们“思政课”的专业支撑,以这些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规范来充实我们的“思政课”教学,为其提供中立和理性的学术化辩护,以此杜绝照本宣科的现象,做到用学术化的魅力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需要我们在教学内容的学术化,教师队伍的学术化,考评标准的学术化几个方向上下功夫,形成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教学相长”的模式具体展开“思政课”教学改革。
在坚持“规范化”和“学术化”两条腿走路的改革方向同时,还要针对当下教学中存在的相应问题,参照学生认知水平,是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多样性和亲切性,着实提高“思政课”教育对吸引力。
二、“思政课”教学形式的改革与丰富
我校现有“思政课”的教学形式主要以教师讲授的课堂面授教学为主。面授课是“思政课”教育的主渠道,这点毋庸置疑,但如果仅有灌输式的面授课教学,就必然会出现因为教学形式单一,而课程吸引力不够,感染力不够,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力图形成一套以“课堂教学”是中心,以“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为两翼的复合教学体系。通过拓宽教学渠道,丰富教育形式,提高教学吸引力,更好的落实“思政课”的教育目标。既要牢牢抓住面授课的45分钟,又不仅仅局限于45分钟,有效实现“思政课”的教育延伸,主动介入和积极引导学生的课余学习生活,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一)课堂教学
课堂面授是思政课教学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好这45分钟的主渠道。在教学内容上,要强调“规范化和学术化”两项要求,既要有规范的教学设计,又要有规范的课堂组织。同时对于教学内容要有学术化的深度犁耕,绝不能够仅限教材本身。《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要更多的结合伦理学和大学人文精神教育的学科支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要更多的体现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的专业知识;《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应有历史学学科背景支撑;《毛邓三》则应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相关专业知识支撑。相应专业组应形成协调机制,开展专业教学和科研活动。同时在教学方法上,要通过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吸引力。专业教研组应制作规范化的PPT课件,更多的利用多媒体教学,精选一批教学视频和针对性的纪录片穿插播放,提高情感教学效果,并设计组织课堂讨论,减少单项灌输。
(二)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上通过开展集中实践、课程实践、与专业实践相结合、课后辅导实践等多种实践教学,丰富教学形式,扩宽教学渠道,巩固教学效果。集中实践是针对特殊时间和事件,比如建党日、国庆日、植树日、社区服务专题、文明行动专题等,组织学习积极分子,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是针对具体课程,要求所有修学该门课程的同学参加的实践活动,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邓三》课程的社会实践活动。此外,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要更多的和专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借助各分院的专业实践活动载体,设计融入思政课的实践内容,让一次活动取得双重成果。课后辅导实践是在课余时间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辅导和解答,其主要载体是“思政访谈室”。思政访谈可以通过集中组织访谈和个体自愿访谈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
(三)网络教育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学生网络生活占据日常生活的比例越来越大,思政课教育应该主动利用和介入网络。可以通过组建学习网站,整理发布相关学习资料和时政知识材料,提供学生网上学习。可以在免费的公开社交论坛比如西祠等,开设专门的BBS讨论版,组织引导学生在论坛中发帖讨论相关问题。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判断社会热点问题和理论热点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分析实际的运用能力,并扩展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匿名平台更好的和学生交流,获得教学交过反馈,并可以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咨询,实现思政访谈的网络化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