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学术综述第一期:礼乐中国—长治久安何以可能

2023-04-06 18:41:00

3月29日下午威尼斯欢迎你welcome首场学术沙龙“礼乐中国”在学院会议室举行,主持人王宏海教授对材料的选择、主题的设定以及缘起做了介绍,学院院长王功名教授作了总结发言。全体教职员工参加了这次学术活动。

本次学术活动有六位教师围绕先秦经典《乐记》及其影响做了重点发言,王宏海、许永华老师对发言内容做了学术回应,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王蕊蕊老师首先介绍《乐记》的文本和基本篇章结构,她说:《乐记》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它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创作于西汉,对两千多年来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王蕊蕊老师还从音乐对人的心理影响,音乐与政治教育的关系分析了《乐记》教化思想的当代价值。


李哲老师从学术史的角度对《乐记》研究的问题域以及研究特点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从总体而言,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乐记》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1976年之前的研究,多是对《乐记》的作者以及文本进行一般性的介绍与分析。1976年后,对《乐记》的研究才真正从各个学科全面系统的展开,并做了深入的挖掘与探求,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涉及的学科非常的全面,有音乐学、文学、文献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然而,《乐记》在中国流传已经两千多年了,现代学科分工毕竟只有一百多年的历程。目前,打破学科视角,对《乐记》做整体性把握的研究还是较少。

第二,西方文艺美学思想进入中国以后,学者们纷纷从文艺理论、音乐美学等角度对《乐记》进行研究。然而,中国文化自有其独特的生长环境,我们不能让西方文艺美学“规范”中国文化,而应该在中国文化的进程中,融入西方文艺美学中的优秀成果。

第三,在中国古代,《乐记》为《礼记》中的一篇,是依附于《礼记》而存在的。新中国成立后,《乐记》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关于《乐记》本身的研究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乐记》的“乐”与儒家的“礼”是相辅相成的,如何在礼乐的互动中,进一步彰显《乐记》的价值,仍是下一步的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四,现代的《乐记》研究,将《乐记》从经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同时,也使《乐记》丧失了“经”的内涵。“经”的地位是中国历史赋予《乐记》的文化角色,放弃了《乐记》“经”的价值,便放弃了《乐记》的历史意义。对《乐记》的经学研究仍然有展开的必要。

第五,目前的《乐记》研究,更多是针对《乐记》而研究《乐记》。其实,《乐记》文本的背后,还有一条流传的脉络,即《乐记》在中国历史上的阐释与接受历程。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作为以后《乐记》研究的拓展。

刘烨老师认为《乐记》包含十分丰富的乐教思想,包括教化人心、和顺人情、齐家治国三个主要方面。尽管《乐记》教育历史久远,可是它的教育目标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标准,以音乐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也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路径。如将它的乐教思想融入具体表现为加入音乐教育,比如播放《爱我中华》、《久久不见久久见》、《七子之歌》、《我爱我的祖国》等歌曲渲染课堂氛围。如此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感,即使是在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与理论的过程中,也有自己的文化面貌。

她认为《乐记》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具备引导意识与情感、陶冶心性、促进人心向善的功能,因此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将会有助于提升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水平,促进大学生成为有温度、有关怀、有共鸣的时代新人,从而为中国梦的顺利实现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于嘉夫老师通过对《乐记》的一些文本阐释了礼与乐的关系,认为礼体现了自然特性是有序的,而乐则体现了自然的和谐精神。《乐记》中有明确记载到:“乐者,天地之和也 …… 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该段话科学有效阐述了礼和乐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通过运用自然四时去展现出音乐的特色,且通过音乐来突出礼在社会进化中的关键价值,指引人们在体验欣赏音乐的同时,还需要注重遵守礼仪教化。《乐记》向人们传递出了传统礼与乐之间相互呼应的特点,同时也直观清晰表明了音乐对各种自然现象的模仿和对自然界和谐精神的效法。

《乐记》认为礼和乐是不同的人文创造,它们有着不同的教化作用。再如“乐者为同……礼胜则离”,该段话的意思是乐用来协调人们的关系,礼用来区别尊卑贵贱。有了乐的协调就能使人们互相亲近,有了礼的区别就能使人民互相敬重。但乐超过了限度就会让人放荡,礼超过了限度就会使人分离而不亲密。礼与乐这两者的人文文化虽然有着显著差异,但其两者均可被用于教化民众,也可以用来作为国家统治者治理社会的重要工具。

她认为从《乐记》中分析可以得知,礼乐对于社会和人生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它们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一种相互补充和渗透的关系,在和谐统一中追求着共生效应。如果是从实际调节效果来看,礼主异和序则人们会相互尊重,服从秩序则会减少相互争斗。乐本同与和,人们便能够相互合作,相互亲近。只有当礼和乐之间是同行的,才能够推动人类社会建设和谐健康的发展。

李敏老师主要围绕孔子为什么崇尚“礼”“乐”?“礼”“乐”指的是什么,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孔子的“礼”“乐”思想对我们有启示作了发言。

孔子为什么崇尚“礼”“乐”?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首先来自王室对西周制度的破坏。周孝王夺位、周孝王礼迎诸侯、周宣王废长立幼等,每一件事情都是在降低王室的权威,加上社会矛盾激化,诸侯之间战争不断,经常会发生以下犯上的夺权事件。孔子生逢乱世,希望恢复社会秩序,于是就提出恢复周礼,以周天子为尊,贵族和平民各安其位,社会就会永享太平。

“礼”“乐”指的是什么,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按照《礼记》的记载,周礼是一套维护以宗法分封等级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乐制度,主要包括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囊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祭祀、日常行为准则等各个方面。礼说到底是为维护等级制度,维护统治权威。乐,也是为政治服务的。孔子认为,音乐的作用:对个人在于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境界,对社会,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孔子对于礼乐关系的论述很有价值,认为二者互为表里,礼侧重于外在的约束,具有强制性,乐是内在的感受,对良善、仁义的追求,孔子提倡把二者结合起来。

概而言之,李敏老师认为《乐记》教化思想的启示在于:一是道德与法律作为两种维护基本秩序的手段,强调将二者结合起来,对治理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孔子重视“乐”的积极影响,我们也应当多创作积极向上的文艺作品,弘扬正能量。三是《乐记》的教育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

王彦玲教授把关于《乐记》的讨论做了进一步扩展,她尝试从文化比较的视角看待中西礼法规范背后的文化因素,认为中国崇礼,重等级秩序与道德约束,西方法律核心是制度约束与权利平等。西方法律肯定权利,中国古代法律确认关系间的义务,法律所表达的是禁止,刑法是家法的延伸。西方法律制订一般是由下而上的,中国古代法律由上而下制订的,平民的法律遵守是消极的,也缺乏法律意识。西方是法律至上,中国立法和执法在礼俗情感支配下运作,君主、官吏有特权保障,可以去官抵罪,导致“有法不依”。中国古代倡导德主刑辅。总之,中西法文化比较溯源可以看出,儒家经典多是维护封建伦常的著作,表现了中国法律是奠定在传统的法文化基础上的,对于这些传统法文化思想和西方法文化,须要创造性转化,守正创新,才能更好第建设法治中国。

王宏海教授在点评时说,《乐记》与《大学》《中庸》一样是《礼记》中的文章,《大学》《中庸》在宋代被理学家拿出来与《论语》《孟子》并列,被人称为“四书”。通过现代跨学科研究,我们可以说《乐记》不亚于《大学》《中庸》,正如各位主讲老师所言,《乐记》所反映的不仅仅是文艺美学,还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化理论,还是语言学、宗教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的基本材料。如《乐记》对音和乐的定义,对音乐简与繁的关系的分析等内容对于当代认识音乐美育、音乐与德治均有借鉴作用,尤其是乐教思想的实践体现了心理学的共情理论,而礼乐共同影响人的行为习惯,有具有社会学的认同理论;如《乐记》对郑国、宋国的音乐的评价则反映了显著的时空特征,是研究春秋战国社会生活史的一手材料。不能否定的事实是《乐记》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经典文本,不可避免地反映先秦贵族的价值理念,因此,《乐记》推崇雅乐正音,也使得后来国家音乐政治化的趋势进一步强化,最终演化为礼乐中国,而世俗之风也进一步成为底层社会情绪表达。今天我们更应从跨学科的研究《乐记》,推动《乐记》学的繁荣,做到古为今用,实现“两个结合”的综合创新。

威尼斯欢迎你welcome院长王功名教授从科研管理的角度做了总结,对各位老师的发言给与了充分肯定,并表示学院将持续为各位教师提供科研平台,持续提升威尼斯欢迎你welcome的学术研究水平。

注:本文作者为王宏海,现任威尼斯欢迎你welcome学术委员会主任。